彩88-安全购彩

荐阅文章

    您的位置:彩88-安全购彩 > 荐阅文章

浅谈审计风险管理

  【摘要】:随着我院的内部审计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审计工作日益规范化和专业化,但是实际工作中,审计风险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不但不可避免且以更加复杂的形式展现在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面前。究竟何为审计风险,能不能避免审计风险,本文试从审计风险的涵义、成因入手,分析目前研究所面临的主要的审计风险,并探讨进行审计风险管理的各种方法举措,以期降低和化解审计风险。

  【关键词】:审计风险 管理

  随着我院的内部审计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内部审计工作日益规范化和专业化,但是实际工作中我们还会遇到很多困惑的问题,例如,我们刚经过审计,但在其他的审计检查还是能发现问题;或是我院近年加强了对大型基建项目专项审计,但近年来基建领域还是不断出现违规违纪行为,甚至还有扩大化的可能。这些现象的出现,都给我们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带来很大的压力,每次审计结果公告结束,我们都会特别声明:“审计是有风险的,我们对重要问题都予以了关注。”如此看来,审计风险已经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展现在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面前。究竟何为审计风险,能不能避免审计风险,本文试从审计风险的涵义、本质特征、成因分析及加强审计风险管理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审计风险的涵义

  风险的概念起源于意大利,十七世纪由法国传入英国,十九世纪早期传入美国。风险在英文词典中的定义是“遭受损失或伤害的机会或可能性”。换句话说,每次当我们所进行的活动可能使我们遭受损失时,我们就面临某种程度的风险。对于审计风险,顾名思义也是风险的一种,是审计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从其本质上说,它是针对审计人员所发表审计意见的不正确性而言,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建立的基础,但理解的角度不同,国内外都有不同的表述。

  国际审计准则第25号《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实质上误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风险。”

  《美国审计准则说明》第47号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无意地对含有重要错报的财务报表没有适当修正审计意见的风险。”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的观点是:审计风险是审计程序未能觉察出重大错误的风险。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2007年公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第十七条中对“审计风险”的定义: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审计界和社会公众主要关注的审计风险,比较通俗的是指不适当地鉴定财务报表和未能觉察被审计单位或审计范围中存在重要错误的可能性。

  二、审计风险的成因

  审计风险贯穿于审计全过程,也就是说审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形成审计风险,以下主要从主观客观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审计风险形成的客观原因

  1、审计范围的不断扩宽。随着科研技创新的深入,研究所科研、产业化业务范围越来越宽,经济结构越来越多元化,规模越来越大。目前,我院围绕科研经费管理、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科研学术道德等八大领域作为审计监督重点,开展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基建经费审计、课题经费管理和使用审计、绩效审计及其他专项审计;对审计要求不但要提示研究所存在的重大差错和舞弊行为,对财务信息的真实、公允情况发表意见,而且期望通过审计查找问题存在的深层次原因,建立健全单位内控制度,提高研究所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的水平。审计范围的扩大,不仅加大了审计人员的责任,也使审计工作的内容和难度大幅增加,从而使审计活动中的审计风险也相应增加。

  2、研究所科技业务的日益复杂。目前科技业务合作的方式越来越多样,科研经费来源不同渠道,经费管理要求也不同,加上科学研究工作的前瞻性和不确定性和科研产出的价值难于量化,进行相关支出真实性、相关性、经济性的确认和计量十分困难,里面包含大量的经营风险。特别是近年来,着力推进院地合作工作,相继于院省合作共建、院市合作共建、中外合资共建等模式新建立研究所或科研平台,在日常管理中,其经费投入、运作机制、分配政策、业绩考核评价等方面跟传统上研究所有很大区别。这些都给我们的审计带来了更多的困难,审计结论与实际情况发生偏差的可能性增大。

  3、对审计报告的依赖程度和期望值越来超高。加强审计监督是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重要内容,是反腐倡廉的重要手段;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领导干部日常监督和管理,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审计结果作为干部考核、任免的重要依据。这些都导致审计报告引起上级部门、领导干部本人、广大干部职工、社会舆论对经过审计鉴证过信息给予高度的关注。依赖审计报告的部门和人员越来越多,他们都会预设一个前提,审计报告的关注是全面和准确的,审计人员保证能够查处全部差错和舞弊行为,并做出客观的评价,财务信息不会产生误导。但事实上审计不可能达到如此完善的审计效果,审计人员能承担的责任比期望值要小。正是这一差异使审计信息使用人对审计部门和审计工作产生不信任感,这也加大了审计风险。

  4、研究所管理不规范。研究所管理上“重科研、轻管理,重结果、轻过程”现象普遍存在,内控制度不能有效地防范和检查经济业务事项开展过程中发生的差错;日常会计核算追求形式上的完备,会计信息质量不如人意。对业务过程的监控无力和会计基础工作弱化使以此为基础来进行综合判断的审计面临着愈来愈大的风险。再有,部分研究所机构设置不合理,行政因素过多干预审计工作,不能有效保证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独立性、自主性和权威性,发挥不了审计的作用。

  (二)审计风险形成的主观原因

  1、审计方法本身存在的缺陷。我们的审计是以成本效益为原则,审计方法采用建立在内部控制健全、有效的基础之上的抽样审计,对证据的要求尽量提供合理和适当的保证,其前提允许一定审计风险存在。同时在抽样时,审计人员往往为了时间和成本,广泛使用非统计抽样方法,参考以往历史资料和自身的经验抽取样本资料,如果审计期内相关因素发生大的变化,研究所财务信息重大错误或舞弊被审查出来的可能性就很小了,样本资料的结果不足够支持审计结论,增大了审计的风险。

  2、审计程序不规范。在实际工作中,采用的审计程序不恰当或者一些重要的审计程序没有实施,导致大的错误或舞弊未被查出的情况比较常见。例如审计时对研究所的管理机制和内部控制授信过度,缺少实质性测试的检查;关注形式上的规范,如审批程序、报销手续、会计处理等业务处理环节,缺少对业务本身真实性的认证;审计过程中缺少与科研人员、科研管理人员的沟通,造成信息片面,甚至不真实,影响业务事项的全面评价;对业务事项没有必要的审计程序,如没有对银行存款、应收应付帐款的真实性进行函证等。

  3、审计人员经验和能力的有限性。审计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一项活动,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不高是产生审计风险的主要原因。目前我院的审计人员多数是从事财务出身,或者是审计时临时借调单位的财务人员,审计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缺乏科研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基建管理、信息技术、审计基本技能等专业知识,难于对研究所科研活动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判断,直接影响了审计工作开展的深度和广度,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三、审计风险的管理

  审计风险是伴随着我们开展审计工作的全过程,随着审计工作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风险被发现,被防范,也就是说,化解审计风险的过程就是我们审计工作质量提升的过程、研究所管理丰富和完善的过程。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这就要求在开展审计工作中应该妥善进行审计风险的管理,找准审计工作定位,更新工作理念,创新工作举措,做到与研究所的中心工作有机的结合,相互联系、共同促进。

  (一)更新审计工作理念,提高审计服务意识。审计工作必须增强责任感、主动性和前瞻性,以研究所科研管理为中心,以持续改善研究所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过程为目标,打造 “服务、评价、信息、监督”四位一体的审计工作平台,实现研究所领导、管理部门、科研人员、审计监督部门责权利的统一。在开展审计工作中,要结合单位的实际、注重实效,把发现问题与业务培训相结合,把查处追究与教育改进相结合,把查堵漏洞与风险管理相结合,把强化责任和保护干部相结合,让接受审计的过程成为干部职工学习提高和研究所完善机制的过程,增强研究所积极配合审计的主动性,营造和谐的审计工作环境。

  (二)重视审前调查工作,认真设计审计方案。审计之前,要充分了解研究所的机构设置、内控制度、科研管理机制、研究领域、经济业务、财务状况、期间接受审计调查等情况,着重了解审计期间内科研项目开展情况和重大项目工程进展情况,审前调查保持应有的合理的职业谨慎,尽量全面充分考虑其每一个环节,确定审计重点和审计目标,制订审计方案。合理进行审计分工,建立审计风险责任制度,明确审计组各个层次、岗位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做到事事有人审核、有人实际操作,有人负责指导和监督,有人负责考核等共同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

  (三)运用科学审计的方法,切实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牢固树立审计风险意识,充分运用现代审计技术和工具,提高审计质量,有效地规避审计风险。一是审计人员要从思想上、观念上深入理解审计风险,改进审计方法,规范审计程序,监督评价并重,寓监督于服务之中。二是在审计方法上,引进风险为导向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做到对科研活动的全过程管理审计;以风险的分析与控制为出发点,统筹运用各种测试方法,综合各种审计证据,以控制审计风险。三是以目前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课题研究为契机,充分利用研究成果,建立相关审计工作指南,明确审计业务流程和业务控制点,科学进行量化和评价,尝试推进审计工作标准化管理。提升内审工作的质量,最大限度地预防和控制审计风险。

  (四)重视后续审计,建立审计跟踪回馈机制。一是重视研究所对审计的反馈意见,充分听取研究所对我们审计报告内容的解释和建议,开展补充审计调查,修正和完善对审计事项的关注不足或审计报告揭示不充分等审计问题;二是重视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各部门的协调机制,坚持审计结果公告,完善落实问责机制,强化审计意见的落实跟踪检查,让审计能够真正发挥其降低内控风险、促进研究所的管理水平的作用,在源头上降低化解审计风险。同时,善于积累和总结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以及有代表性的案例,作为审计关注重点,建立审计档案库,为今后的审计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五)加强审计队伍的能力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的执业水平。要开展好审计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建设一支合格的、高素质的审计专业队伍。首先应该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审计人员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良好的职业品德、严格的职业纪律和信守的职业责任是开展好审计工作的前提。审计人员应该树立正确的内审工作价值观,保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严谨的态度,珍惜和维护审计队伍的形象,创新和发展科学院的审计文化。其次是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水平。从事审计工作不但要求审计人员具有会计、审计、法律法规、税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必须具备敏锐的分析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审计人员应坚持从业终生学习的习惯,自觉加强政策法规教育和审计专业学习,不断掌握新的审计业务技能,运用先进的科学的审计方法,不断提高审计人员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预见性和辨别真假、好坏、正误的分析判断能力。再次是对审计人员进行科学的考核。坚持实事求是、全面评价的原则,规范审计人员绩效考核机制。

  【参考文献】

  [1]蔡春,蔡利 .关于中国内部审计未来发展战略问题的相关研究.中国内部审计.2010-6.

  [2]郭群,李洪斌.审计学.广东人民出版社.

  [3]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

  [4]陈丹平.内部审计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中国内部审计.2009-10.

  [5]崔威.防范控制内部审计风险的措施.中国内部审计.2009-7.

  [6]胡红霞,刘玉冰.论审计风险及防范.当代经理人.2005-15.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