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88-安全购彩

要闻

    您的位置:彩88-安全购彩 > 要闻

《中国科学报》刊载我院6家单位纪监审工作经验和做法

  近年来,我院积极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院属各单位针对反腐倡廉与科技创新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积极探索、深入实践,积累了一些有效的经验和做法。《中国科学报》记者通过实地采访,对6家单位反腐倡廉重点工作经验和做法进行了采写和总结,并相继在报纸头版要闻栏目进行了登载。现将6篇报道转载如下,供全院纪监审干部学习参考。 

 

  转载一: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为了“纯”与“真”的坚守 

  50年前,23岁的韩秀文走进大连化物所。如今,身为研究员的韩秀文从博导位置上退休已8年,这8年她一直没闲着。 

  带学生、促科研,2006年退休的韩秀文被返聘回所里,继续在纳米与界面催化研究组里工作。3年后,她加入了一个令她干得更起劲儿的组织——大连化物所学风道德委员会。 

  200912月,大化所发文成立学风道德委员会,次年4月,委员会正式召开成立大会,大化所成为中科院系统里第一个对全体科研人员开展学风道德管理的机构。 

  这些年的工作给韩秀文的一大感受是,学术不端问题,要扼杀在摇篮里。其实,这不仅是她的感受,更是大化所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在努力的方向。 

   吃螃蟹的人 

  作为学风道德委员会委员,从2010年至今,每年9月前后,韩秀文都要精心为大化所的新人们准备“第一堂课”。今年,她的报告主题是“学风建设与规范实验记录”。 

  在所里,这样热心于学风道德建设的人,远不止韩秀文一位。 

  跟韩秀文一样,副所长、党委副书记王华也连续担任了两届学风道德委员会委员。 

  他告诉记者,学风道德委员会的成员由学术委员会和咨询委员会中的部分委员组成。大化所从学术委员会里挑选科研做得好、平时说话冲、敢于挑毛病的委员和从咨询委员会里挑选退休后关心研究所发展、有工作热情、对学术不端行为有很好判断能力的委员。 

  作为吃螃蟹的人,王华们一直做的,就是遇到问题、解决问题。 

  早在200611月,大化所颁布了《科研成果原始数据核查暂行条例》,每年年底都会对上年度的成果和论文进行抽样,并组织学风道德委员会委员和有关专家现场核查其真实性、重复性和可追溯性。 

  最初,工作组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论文。但是,因为研究组科研方向的差异,部分研究组发表文章多、影响因子高,因此,最初几年里,被抽查的研究组都集中在较小的范围内。 

  “为此我们修改了抽样方法,以确保公正公平,最终用不到5年的时间,就把所里所有的研究组抽了个遍。”王华说。2008年所里根据实际情况又对数据核查条例进行了修订,使制度更加合理可行。 

  如今,学风道德委员会委员在数据核查中针对不同学科中发现的问题,都会与研究组长一起探讨,提出规范实验记录的建议和举措。 

  功夫在平时 

  10月的大连,秋高气爽。背靠青山,面朝大海的大化所,又将迎来一年一度的科研成果原始数据核查。 

  星海二站园区里,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的红色大楼醒目而巍峨。电池测试系统、集热式恒温加热磁力搅拌棒、循环水式多用真空瓶……大楼一层的储能技术研究部,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科研仪器,“多一份小心,少一份担心”的标语随处可见。 

  在副研究员张洪章的指引下,记者看到了实验室桌面上一摞摞黄色牛皮纸封面的实验记录本。一本本50页厚的记录本上,几乎每一面都工整地标注着实验时间、目的、方案、仪器、步骤和结果等详细内容。 

  这样的实验记录本,在纳米与界面催化研究组也很常见。 

  “通常一位学生在博士在读期间能填满34本这样的实验记录本。”韩秀文告诉记者,这是原始数据核查的重要凭据,要求实验者严格按照《大连化物所实验原始记录管理办法》记录,特别强调要记录所有样品表征和反应结果等电子版原始数据的保存路径,便于追溯原始数据。 

  对于储能技术研究部部长张华民来说,原始数据核查是件再普通不过的事。由于平时的实验原始数据完整详细,研究部不必再为数据核查而“临时抱佛脚”。 

  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刚刚迈上科研岗位的张洪章早就习以为常。“我在博士期间,论文就曾被抽查到,没出什么问题。我身边的很多人也都被抽查过。”张洪章告诉记者。 

  除了定期组织核查各研究组科研成果的原始数据外,2011年,所里还专门针对即将发表的论文制定了《大连化物所科技论文发表前审查规定》。要求在每篇论文发表前,通讯作者和研究组长必须对论文中实验数据等进行审查,每个作者签字确认,将问题扼杀在摇篮中。 

  摸索中再创新 

  为避免学风道德建设干扰日常科研工作,大化所质量处处长、学风道德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肖驰带领着办公室成员想了不少辙。 

  “比方说,我们从学风道德工作相关管理部门抽调工作人员加入委员会办公室,让委员会办公室成员与研究组联络沟通;在数据核查等工作开展前主动与研究组组长沟通确定时间,希望组长们能参与其中,并将所里重视学风建设的信息传递下去。”肖驰说。 

  今年,在第二届学风道德委员会主任衣宝廉院士的倡导和提议下,委员会办公室着手做了5项调研工作,分别涉及规范电子数据的管理,促进学风道德教育的开展,规范学风道德投诉处理,规范文章署名和致谢,以及工艺包研究课题的原始记录建立、归档、保密管理。 

  “我主要负责‘如何规范学风道德投诉处理’方面的调研。”说着,肖驰拿出了一沓资料。为了做好调研,她读了不少论文和书籍,希望能从中取经。 

  随着研究所的职工、学生越来越多,学风道德建设的环境也越来越复杂。 

  “学风道德建设永远不会画上句号。”王华表示,当下学风道德建设的成效并不代表未来绝对不会出问题。 

  在他看来,要保证学风纯正、成果真实,在制度建设、道德教育、监督管理的同时,还需要一份坚守。 

  现在,年过七旬的韩秀文们在坚守,步入不惑之年的王华、肖驰们在坚守,刚刚走上科研岗位的张洪章们也在坚守。正是在这份坚守中,大化所的科研学风道德建设迈上更加坚实的征途。 

  

  转载二: 

  中科院广州地化所:让内审成为科研管理的臂膀 

  在科研人员眼中,审计就是找茬儿。这是广州地化所副所长、纪委书记何宏平主抓所里的内部审计工作时科研人员的看法。 

  “内部审计工作人员感觉压力很大,怕得罪科学家,将来会影响自己的岗位竞聘。”何宏平说。 

  然而这一切都在近几年悄然发生了改变。2012年开始,该所探索以内部审计为抓手,不断加强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成效初显。  

  主动申请被审计 

  2012年,恰逢中科院监审局积极推进科研经济业务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工作,根据院工作要求,广州地化所组织了一次深入细致的内部审计工作。 

  “当时研究人员很抵触,最后只得抽签,抽到哪个组就审计哪个组。”何宏平说。所里实行的是学科组管理制,全所共有25个学科组,每组设有一个学科组组长。 

  这次审计发现,不少学科组存在野外租车手续不齐全、劳务费支付不规范等问题。 

  “很多时候不是科学家想去占便宜,而是他们对管理上的一些东西不了解。”何宏平介绍。 

  所领导在全所职工大会上通报了这次审计的结果,严肃指出了问题,深刻剖析了这些问题可能带来的危害和风险。 

  针对问题,所里积极修订、完善经费使用和管理等相关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堵塞漏洞,防范风险,提高管理。 

  同时,在多个场合,所领导结合审计结果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介绍、宣传。 

  所里的内部审计工作环境不知不觉的变化了。学科组长也逐渐认识到内部审计对规范科研经费管理的重要作用。“如果在经费使用中碰到问题,他们会主动地与纪监审、财务和相关管理部门及人员沟通,探讨解决办法,防范风险。”何宏平说。 

  2013年,有5个学科组自愿报名,要求被确定为审计对象。 

  “1+N模式 

  2012年,根据《中国科学院研究所纪检监察审计工作暂行办法》关于人员配备的要求,广州地化所选聘了一名具有科研业务背景的优秀博士作为所专职内部审计员,并对其进行财务和审计等专业知识的培训,通过不断学习和多次审计实践的锤炼,目前这位内部审计员已成为研究所内部审计工作的骨干。 

  为推动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广州地化所在专职人员的基础上,形成了以1名专职内部审计人员为核心,以若干所财务骨干和下属单位财务负责人为主要力量的“1+N”审计工作模式。 

  这种审计工作模式,既解决了人员短缺,无法开展工作的问题,同时也通过多次审计工作提高了财务骨干和学科组财务负责人的政策法规水平。 

  1+N的审计工作模式不仅体现在队伍建设、工作机制和业务能力上,还延伸到审计内容上。从2014年开始,该所审计重点从“单一内容”向“1+ N”模式转变。“1”即存在的共性问题,如差旅费、会议费、交通费等,“N”则是根据学科组科研工作特点确定的审计内容,如野外工作较多的学科组,以车船租赁费、劳务费为重点审计内容;实验研究为主的学科组则以试剂、实验耗材为重点审计内容。 

  结合被审计学科组特点确定审计内容,使审计工作的针对性更强,审计的效果更好。 

  随着内部审计工作的不断深入,研究所在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上不断规范,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少。 

  积极应对挑战 

  每次审计工作结束后,审计工作组都要召开工作总结会,成员们总结工作中的有益做法和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建议。 

  如增加学科组秘书参加审计工作;如针对有的学科组报销出租车票不规范的问题,审计工作组建议在报账过程中,学科组秘书提供一份出租车票信息EXCELL表,避免虚报风险。 

  针对有些野外科研活动拿不到报销凭证的问题,审计人员向所里反映情况并提出建议。研究所进一步修订、完善了经费使用和管理的相关政策,在确保科研活动真实性的前提下,在政策允许范围内解决“白条”问题,提高了管理效率,同时也减少或避免了野外活动中经费管理的风险。 

  “审计是为科研服务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研究人员面临的和可能面临的问题。”何宏平说。 

  每半年,广州地化所都会以《内审简报》的形式向全所职工通报内部审计工作情况,通报内部审计发现的共性问题,提出改进科研经费管理的措施和办法。 

  每年的年终总结会上,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也都会被强调。不过,何宏平说,审计方面依然有很多工作要做。要有正确认识,要进一步加以重视,要让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作用。 

  目前,研究所科研经费每年大约以20%30%的速度递增,这一方面体现出研究所竞争力的不断增强,另一方面也对经费的管理提出了新挑战。“今年我们审计发现,部分学科组在材料费的使用上还存在较大的问题,存在合同不规范等情况。”何宏平说,2015年材料费将被作为审计的重点。 

  据介绍,下一步,广州地化所将重点围绕科研经费合法合规使用,将内部审计制度捋顺,同时在制度制定、管理实践方面大胆创新,让内部审计在科研经费以及研究所管理中的作用不断凸显,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规范经费管理使用中的重要作用。 

  

  转载三 

  维护科研正气的中坚力量 

  ——中科院上海分院党风廉政建设纪实 

  近年来,上海分院在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上,明确定位、履职尽责,以主动、求实、高效的精神开展工作,积极发挥分院的中坚作用,维护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努力实现“出典型、出经验、带队伍、提能力,齐头并进、一个都不落下”的目标。 

  上海分院党组副书记、纪检组组长李正华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上海分院是中科院的派出机构,上海分院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必须做好牵引、协调和监督服务工作。”   

  “大宣教”融入日常工作 

  屏幕上,一名科研人员面对供货方送来的重点小学录取通知书。他脑海里一边是爱人催促的眼神,一边是廉洁从业的道德底线。最终,他推开了供货方的手。 

  这是日前《中国科学报》记者在上海分院看到的一部微电影。今年,上海分院组织了廉洁从业微电影大赛,吸引了众多科研人员的参与。开头的一幕正是参赛作品之一。 

  为创新思路开展廉政宣教,李正华和同事们经常召开“头脑风暴”会议,微电影大赛的点子正是在一次“头脑风暴”中碰撞出的火花。 

  “送学上门”是该院于2010年推进的又一项活动。每年年初,由分院统一向各研究所发放征询单,汇总需求,统筹安排报告专家、时间、内容等。报告后还通过发放专题调研问卷,获取听众反馈意见。至今,“送学上门”已组织13场报告会,覆盖系统绝大多数研究所,参与人数达3000多人次。 

  同时,上海分院创新了教育载体,开办电子期刊《浦江清风》,结合风险防控、内部审计及科研道德编撰特刊和专刊。自2011年创刊以来,共编撰18期,发送万余人次,逐步实现了从灌输式教育向自助式教育的转变。今年,分院还为《浦江清风》设立专刊,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逐步采用个性化定制模式,分步实施,分层分类施教。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上海分院逐步打造出廉政“大宣教”品牌。李正华强调:“上海分院力求将反腐倡廉宣传教育融入研究所日常宣传教育中,将反腐倡廉意识和廉洁从业习惯逐步固化于日常行为规范中。” 

  另辟蹊径“开门”审计 

  上海分院在审计工作上,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做好预防、监督、检查工作,逐步构建形成长效机制。 

  此前,李正华和同事们注意到,审计人员往往“静悄悄地来又静悄悄地离开”,其教育、警示的作用并未完全发挥。为此,他们提出“开门”审计的创新方法,重点抓好“两会一改”。 

  “两会”指审前入驻会、审后反馈会。每次审计前后,上海分院纪检组长分别带队赴研究所召开座谈会,要求研究所领导班子、纪委委员、职能部门负责人、研究室或中心主任、课题组长等参会,听取研究所经济运行及管理情况报告,由审计工作组通报审计结果。 

  “一改”指审后整改。在要求完成指令性任务、提交整改报告的同时,上海分院制作审计整改表,协助研究所逐条梳理需要整改的事项,并再次赴研究所检查和指导整改工作。 

  李正华看到,上海分院通过“两会一改”通报内部审计工作情况、剖析审计发现的共性问题及主要原因,使内部审计工作在规范科研经费管理、减少或避免违纪违法问题发生、保护科学家和管理人员、提升研究所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加强重点领域监管 

  正如微电影里呈现出的情形,参与科研活动的除了科学家之外,可能还有供货方、承包方、施工方等。针对上海分院系统基本建设项目多,并结合这一重点领域的特点,上海分院党风廉政建设提出“关注对方”的思路。 

  上海分院把“关注对方”工作思路落实到“一会一信”上。“一会”指由分院纪检组、研究所、监理方、承包方、分包方、施工方等共同参与的座谈会,要求研究所建立健全覆盖基本建设全过程的管理制度。“一信”指发放《致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的公开信》,要求相关方进行廉政公开承诺,确保“工程优质、人员优秀”。 

  2011年,天马望远镜在佘山开工。李正华代表上海分院与天马望远镜土建方、监理方等单位的20余名工作人员,在简易工棚里召开了第一次“关注对方”的座谈会。“当时刚刚开展这项工作,对方也感到很新鲜。”李正华回忆,“从来没有哪家单位这样做过” 。 

  几年来,这样良好的互动受到了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支持与赞许,从“关注自己”到“关注对方”成为上海分院党风廉政工作服务科研的创新方式。 

  此外,上海药物所、上海光机所作为廉洁从业风险防控工作试点单位,上海分院加强指导协调,搭建经验交流平台,积极推广风险防控试点的成功经验,指导试点单位将防控工作与管理工作相融合,形成了“制度+科技”的工作模式,为风险防控工作的全面铺开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多年探索和实践,上海分院通过一系列的创新方法,紧紧围绕研究所创新跨越发展,以健全制度体系为切入点、以加强内控监督为核心、以廉洁从业风险防控全覆盖为目标,统筹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形成了具有上海分院特色的分院与研究所两级联动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基本框架,为研究所健康持续跨越发展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转载四: 

  把关试剂采购 把廉洁从业落到实处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大力推行科研材料采购系统 

  上海药物研究所以科技手段为支撑,推行“科研材料采购系统”(以下简称PMS),在防控风险的同时,较好地解决了管理中的难题。 

  上海药物所副所长、纪委书记厉骏从他目前对全所科研材料采购风险防控工作感到的放心、安心、省心谈起,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推行廉洁从业,最关键的是想方设法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并且下决心推行。”   

  风险防得住 

  上海药物所是一个以新药研发为主攻方向的研究机构。自建所以来,该所共研制开发新药100余种并投入生产,创制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创新药物。这样的科研方向和体量决定了其在科研材料采购上的规模。 

  据科研处副处长李川介绍,上海药物所试剂、耗材在科研经费中占比较大,各研究组已经深切感受到科研经费管理的难度。“要有效防范、控制和化解存在于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就必须对管理行为作出调整”,这是2012年,上海药物所党政领导班子在认真分析情况和细致梳理问题后达成的共识。科研处作为管理主体,主动而为,以堵塞管理中的漏洞为切入点,设计网络采购系统,目的就是防控廉洁从业风险。 

  据记者了解,一般而言,试剂采购大多由课题组研究人员单独选择供货商、议价并购买。由于审批及验收环节滞后、研究人员与供货商信息不对称,存在产生价格欺诈、回扣等违规违法行为的风险。 

  在管理部门针对采购流程查找风险点后,厉骏意识到,传统科研经费管理的方式极有可能出现漏洞,带来廉洁从业的风险。“一旦产生不良后果,就有可能对科学家、学科甚至整个研究所,产生相当大的负面影响。”他认为。 

  PMS应运而生。信息化管理不仅保证了事前审批和第一时间验收,而且科研人员能查询多个供应商的供货价格和其他课题组的购买价格,从而保证采购的合理性和真实性。 

  李川看到,采购信息透明、公开,流程管理规范,真正防住了风险。   

  管理出效率 

  PMS防住了风险,也让科研管理工作效率得到了提高。 

  传统采购流程大多采用人工操作。一名研究人员想要购买试剂一般要通过如下流程:填写纸质版的申请单,课题组长签字,科技处审批并签字。 

  “科研处的最后一道把关人,需要积累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才能判断采购是否合理、价格是否合理。”李川介绍。例如,上海药物所大量使用的血清试剂价格波动受市场影响大,掌握这一项试剂的供货商和价格特点,对审批人有极高的要求。 

  PMS的采用让研究人员坐在电脑前就能“货比三家”,不再担心“买贵了”,也减轻了科研经费审批人的负担。 

  去年起,上海药物所科研处在对过去两年试剂采购数据进行对比的基础上,遴选出生物和化学试剂各一个供应商作为候选“优质供应商”,PMS系统与供应商网站对接,设置仅对其开放的“绿色通道”,使其可通过网络直通采购渠道得到订单,完成订单后由供应商与研究所统一结账。而供应商则给予该所市场最低优惠价。 

  目前,该所已与试剂“优质供应商”达成优惠20%~25%的统一采购价,预计每年仅试剂采购一项就可节约500~700万元。  

  下决心推行 

   “信息化系统只是风险防控的一个手段,关键在每个人都要去执行。”厉骏强调。 

  因此,从PMS上线后,研究所大力推行这套系统和配套流程的使用。在厉骏看来,最大的困难来自于帮助科研人员改变长久以来形成的习惯。 

  根据新采购流程,供货方送货至研究所时,需要统一进行验收。为此,研究所在门岗设置专门验收点安排验收人员完成这项工作。 

  厉骏回忆,刚启动那段时间,科研人员难免对流程的新变化不了解、不习惯甚至认为是“制造麻烦”、“影响科研”。面对压力,所领导班子强调,“防控风险正是为了消除影响科研最大的麻烦和隐患,这个底线必须守住”。为此,纪检监察部门到研究组登门开展宣传解释,科研处根据科研人员在新流程使用中反映的意见建议,对PMS进行不断完善。坚守底线与改进管理相结合,正是在这样的决心下大力推行,顺利实现了采购模式的根本转变,经过两年时间,PMS已被该所广大研究人员普遍接受和熟练使用。 

  监察审计处处长岳岚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上海药物所以PMS为抓手,通过制度完善与流程再造,克服了传统管理模式中人为因素导致的偏差和“短路”,使管理只能在制度和流程的轨道上运行,固化了管理要求,提高了工作效率,服务了科研工作,达到了风险防控的效果。 

    

  转载五 

       内部审计:是技术,更是艺术 

  ——中科院武汉分院内部审计工作纪实    

    一名博士毕业刚两年的年轻科研人员,其每次的耗材报销费用都在900元左右,一年多的时间内几乎都没有变动。 

    这桩看似稀松平常的小事,却引起了武汉分院监察审计处工作人员的注意。在审计人员看来,如果某项支出一直保持常态,或者短时间内出现急剧变化的话,意味着很可能有问题。经过核实和调查,审计人员最终查明,这名科研人员并没有购买大量的耗材,却使用了发票抵账。 

    这样的例子,在武汉分院监审人员的工作中并不罕见。作为系统内部审计工作名列前茅的单位,武汉分院在内部审计的方式方法上不断创新,走出了一条卓有成效的“内部审计之路”。 

  集中审计 集中力量办大事 

  近年来,武汉分院纪检组积极推进分院纪监审组织建设和能力建设,努力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和效果,在协调推动分院系统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我们最大的特色,是创造性地提出了分院集中审计办法,克服了研究所审计人员审计本单位存在的种种障碍,也最大程度地锻炼了分院和研究所的审计队伍。”武汉分院党组书记陈平平介绍。 

  这个制度的核心是,在明确研究所的审计主体责任的前提下,由分院统一出面组织审计力量、进行审计业务把关与审计意见交流反馈,督促审计意见的整改落实。比如,在审计水生所时,分院监审处抽调武汉物数所、武汉病毒所等各所的审计人员,加上分院人员组成团队,统一审计。 

  应该说,武汉分院系统对审计工作十分重视。目前,在分院机关、水生所、武汉物数所、武汉岩土所、测地所、武汉病毒所分别招聘专职审计人员后,水生所又新增一名审计人员,武汉植物园正在招聘之中。体量不大的武汉地区,目前审计人员已经达到9人,并全部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大部分具有注册会计师资格,配备标准远远超过了院党组10号文件的要求,基本形成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的审计工作队伍。 

  “但问题在于,我们的审计人员都比较年轻,要审计的对象都是科学家、领导,如果要他们审自己所在的研究所,权威性、客观性都不足。我们提出的集中审计方案,完全可以避免这些问题。”陈平平说。 

  武汉分院原监察审计处处长刘金海介绍,分院在组织集中审计时重点抓好“三会”:一是审前研讨会,通过研讨和对过去审计资料的分析,明确审计重点,形成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案;二是审中日结会,现场审计过程中每天下班前半小时,组织审计人员交流当天的工作情况,探讨存在的问题;三是审后总结会,以反思审计工作的不足,探讨改进工作的方法。“通过开好三会,对提高审计质量起了重要作用。” 

  武汉分院党组副书记、纪检组组长尚纳新表示,在内部审计工作中,武汉分院积极发挥中坚作用,加强审计队伍的组织协调,建立形成审计工作分院统一下达计划、统一组织实施、统一发布报告,统一督促整改的工作机制,“起到了合力作用,实现了1+1>2的效果”。 

  目的明确 以审计促进院所建设 

  内部审计工作不易,但让审计人员感到欣慰的是,武汉分院、系统各研究所的领导,都十分重视审计工作。这给他们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动力和信心。 

  陈平平介绍,针对各单位独立开展审计工作面临诸多困难的情况,分院纪检组多次召开各单位党委书记、纪委书记会议,大家反复讨论,最后形成了几点共识。 

  “我们强调,审计工作是纪委工作的重要抓手,是纪委围绕中心服务管理的切入点。党委书记、纪委书记要加强对审计工作的指导和参与,为审计人员开展工作提供有力支撑。此外,审计人员必须以审计工作为主业,不能因为其他杂事耽误分院交代的工作。”陈平平说。 

  武汉岩土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陆凯阳介绍,长期以来,该所一直十分重视纪检监察工作,尤其注重通过内部审计来查找管理工作中的风险点。他认为,内部审计是研究所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我多次告诉科研人员,不要对内部审计有抵触情绪,认为审计人员就是要找你们的麻烦。实际上,我们是在帮助科学家规避风险。科学家可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是行家,但他们对于财务、法律知识并不精通,通过内部审计可以给他们提个醒,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陆凯阳说,经过近年来的沟通和交流,现在科研人员已经对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有了充分认识,许多课题组主动要求审计。 

  为了提高审计工作效果,武汉分院摒弃了过去以查账为主的“闭门审计”,大力推行多沟通、多交流、多深入现场的“开门审计”,着重抓好与当事人、课题组长的交流和意见反馈,通过政策宣传、业务交流、问题探讨、意见反馈等方式,帮助科研人员树立正确的科研经费管理理念,规范管理行为。近年来,审计发现的问题大多得到了及时纠正,有的问题在审计过程中立即纠正。 

  “内部审计工作需要专业的财务、审计知识,也就是说,它是一门技术,但更大程度上,它是一门艺术。”刘金海认为,内部审计工作在科研院所必不可少,通过审计揭示管理薄弱领域和环节,通过开展廉洁从业风险防控工作,进一步规范流程,健全制度,推进管理。“发现问题不是根本,关键是要帮助研究所补上管理漏洞,促进研究所更好的发展。”  

  应时而变 探索内部审计新思路 

  对于武汉分院而言,在内部审计工作方面取得的成绩只能代表过去,那么未来的工作应如何发展? 

  陈平平介绍,未来他们将在帮助解决审计人员实际困难的同时,改革内部审计方式,打造集中审计的“升级版”。 

  某位研究所的审计人员向记者坦言,自己以前在会计师事务所和国企工作过,审计队伍比较庞大,分工明确,在科研机构做内部审计,事情庞杂,且所需要审计的内容多样。此外,由于研究所实行民主投票制,在一些涉及晋升、奖励等具体事项时,审计人员往往因为其工作性质导致票数较少,影响其收入和职位晋级。 

  “实际上,我们一直很重视这些问题。”陈平平说,长期以来,分院一直关心审计人员的待遇问题,支持他们参加一些进修和培训,在职务晋升中也充分考虑他们的工作贡献。对于各研究所的审计人员,分院也会在待遇上给予补贴。 

  据介绍,武汉分院正在设想在坚持集中审计的大前提不变的情况下,让各研究所的审计人员在分院集中办公,以加强分院审计部门对他们的指导,保证他们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时间。同时,分院正在和各研究所负责人协商,拟对审计人员采取和研究所其他人员不同的考评机制,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而对于普遍认可的“集中审计”方式,武汉分院也打算做出一些改变。“客观上说,分院未来在基建方面有比较重的任务,这些项目动辄金额上亿,属于风险高发区,我们需要在这方面做出更多行之有效的制度设计,分院的审计人员也会在这方面花费更多的精力。”刘金海指出,由于分院的审计人员精力有限,未来可能进一步增加所里的审计人员在集中审计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也就是说,分院每年要求研究所审计人员独立完成一定量的内部审计工作,此外,就一些难度较大的任务,审计人员可以主动向分院提交任务书,请求分院或其他所的审计人员‘增援’,开展集中审计”。 

  “不管如何,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是促进、提升管理的有力抓手,也是研究所实现‘率先行动’计划的有力保障。”陆凯阳如是说。 

 

  转载六 

  让廉洁从业成为自觉行动 

  ——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开展廉洁从业风险防控工作纪实    

  “廉洁从业风险防控的工作流程,实际上就相当于研究所的一个法,将法形成文化,最终变成每个人的自觉行动,那就好办了。”长春光机所纪委书记、副所长马明亚一语道出了真谛。 

  长春光机所将廉洁从业风险防控工作作为该所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抓手和切入点,以梳理和完善工作流程为基础、以防范管理运行中的风险为核心、以改进和完善制度建设为重点,将廉洁从业的要求和内容融入科研和管理制度之中。如该所党委书记、副所长贾平所说的,“已将其作为完善科研管理的一个过程”。经过一年多的试运行,该项工作呈现出了较好的效果。 

  解决“两层皮”问题 

  长春光机所的廉洁从业风险防控工作始于2012年,以该所光华公司为试点单位。“实行的初衷主要是为了加强和规范管理,堵塞漏洞,防控风险,提高科研管理效能和水平。”马明亚说。 

  2013年,这项工作在全所范围内推行,由所长宣明牵头,成立领导和工作小组,并确定了科研外协加工、论文发表和基建招标三项重点工作。而科研外协加工又是重中之重。 

  “科研外协加工涉及到大量科研经费的使用支出,而且又涉及多家单位,具有较高的‘风险性’。”在马明亚看来,做好风险防控的关键在于,如何找到堵塞风险漏洞的有效手段,找准工作切入点,避免风险防控与日常管理“两层皮”。 

  于是,他们提出了“紧密结合ISO9001质量体系建设,分析风险点、研究控制手段,努力实现科研外协加工风险防控与质量体系中质量管理工作密切结合,从而确保科研外协风险防控工作得到有效落实”的工作思路。 

  “廉洁从业风险防控不是某一个部门的事情,而是全体领导和全体职能部门的事情。”马明亚说。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长春光机所专门成立了由质量管理处牵头,科研管理处、财务处、保密处、综合办、信息中心、质检中心等相关部门参加的工作小组,防止风险防控工作游离于相关管理工作之外。长春光机所综合办监审室主任莫成钢介绍说。 

  成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从科研管理角度来讲,科研外协过程控制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长春光机所质量管理处处长阮锦说。 

  比如,外协需求是否真实;外协资质和能力与其承担的外协工作是否相匹配;外协合同内容是否真实、价格是否合理、条款是否合法;未经入所检验就投入使用的是否真正实施了外协;票据是否真实有效、付款是否符合合同要求、报销是否有产品检验或验收记录等。 

  “这些都是科研外协工作流程中的主要风险点。”阮锦说,通过梳理和分析,他们设计了新的外协控制流程,从策划到实施,利用一张单子,对科研项目外协实施廉洁从业风险防控。 

  “这套制度实施很严谨。”长春光机所对抗部副主任郭立红研究员如此评价道。从外协策划、外协审核、合格外协方审查、财务预算报销审核、保密审查、法律审核、图纸审核以及入所验收检验、不合格品处理等各个环节得到有效控制,一环扣一环,公开透明,没有空子可钻。 

  作为一名具体实施者,长春光机所航测部研究员刘晶红感触良深:这项工作最大的成效是,通过价格比对,使外协加工的性价比达到最合理。“更重要的是,让大家明白:合理经费开支,也是科研人员的基本素质。” 

  运行一年来,科研外协风险防控工作呈现出了较好的效果。马明亚希望,各部门能把这项工作作为日常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做。“将廉洁从业的要求和内容融入科研和管理制度之中,不流于形式。实实在在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了,风险就能够控制住。” 

  既要管得住又不添麻烦 

  廉洁从业风险防控工作开展以来,长春光机所采取了很多具体措施。工作环节多了,不可避免给科研人员带来一些麻烦。 

  “开始有些抵触情绪。”穆治亚在该所测控部负责线路板的外协加工。“一两千块钱的合同都要审,觉得太细了;而且往楼上楼下的部门跑十几道程序,走完整个流程至少两三天,确实很麻烦。” 

  不过,现在方便多了,抱怨声也少多了。因为只要在电脑上敲下键盘提交,就可以网上运行,十几分钟就能完成审批流程。 

  “我们的目标是既能够管得住,同时又能够方便大家。”马明亚表示,在所内网自动化办公系统上进行外协合同审批,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便于科研项目管理人员对分管课题外协合同的了解与掌控,可随时调出已审批过的合同记录,也便于财务对付款金额和次数的审核。 

  作为一个新的尝试,马明亚坦言,廉洁从业风险防控工作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比如,进一步简化流程,提高效率;加强培训,营造清廉的文化氛围,引导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建立科研人员诚信档案,同时加大处罚力度,采取适当的经济处罚等。 

  “廉政建设,不是靠哪一件事就能够做好的,一定是从方方面面综合入手的结果。”贾平说。 

附件: